文征明( 文徵明,1470年11月28日—1559年3月28日),原名壁,字徵明。四十二岁起,以字行,更字徵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号衡山居士,世称“文衡山”,明代画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。汉族,今江苏苏州人。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,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,年九十岁,曾官翰林待诏。诗宗白居易、 苏轼,文受业于吴宽,学书于李应祯,学画于 沈周。在诗文上,与 祝允明、 唐寅、徐祯卿 并称“吴中四才子”。在画史上与沈周、唐寅、 仇英合称“吴门四家”。
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,其诗、文、书、画无一不精。人称是“四绝”的全才。他虽学继沈周,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。他一专多能,能青绿,亦能水墨,能工笔,亦能写意。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兰竹等无一不工。其书画为明代之冠。家藏书籍、书画极富,真赝纵横。收藏的古籍中,善本较多,宋刻本有《周易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洪氏集验方》、《冲虚至德真经》、《杜工部草堂诗笺》、《白氏文集》等10数种,近千卷。其藏书楼名众多,今从其藏书印知道有“玉兰堂”、“辛夷馆”、“翠竹斋”、“梅花书屋”、“梅溪精舍”、“玉盘山房”、“烟条馆”、“悟言室”、“清白堂”、“归来堂”等。藏书印章还有“竺坞”、“悟言室”、“江左”、“停云”等。卒后,其子文彭、文嘉,皆能保藏其书籍和书画。
文征明 -艺术特点
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、兰竹、人物、花卉诸科,尤精山水。早年师事沈周,后致力于 赵孟頫、 王蒙、 吴镇三家,自成一格。画风呈粗、细两种面貌。粗笔源自沈周、吴镇,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,笔墨苍劲淋漓,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,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;细笔取法赵孟頫、王蒙,布景繁密,较少空间纵深,造型规整,时见棱角和变形,用笔细密,稍带生涩,于精熟中见稚拙。设色多青绿重彩,间施浅绛,于鲜丽中见清雅。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,具装饰性、抒情味、稚拙感、利家气诸特征,也奠定了“吴派”的基本特色。
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,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各有造诣。尤擅长行书和小楷,温润秀劲,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。虽无雄浑的气势,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,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。小楷笔划婉转,节奏缓和,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,有“明朝第一”之称。
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,尤擅长行书和小楷, 王世贞在《艺苑卮言》上评论说:“ 待诏(文征明)以小楷名海内,其所沾沾者隶耳,独篆不轻为人下,然亦自入 能品。所书《千字文》四体,楷法绝精工,有《黄庭》、《遗教》笔意,行体苍润,可称玉版《圣教》,隶亦妙得《受禅》三昧,篆书斤斤阳冰门风,而楷有小法,可宝也。”
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,稳重老成,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。虽无雄浑的气势,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。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,在尽兴的书写中,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。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,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。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,门人、弟子众多,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。
文征明 -艺术成就
文征明是诗书画全才。其诗宗白居易、苏轼,文受业于吴宽,学书于李应祯,学画于沈周。在诗文上,与祝允明、唐寅、徐真卿并称“吴中四才子”。在画史上与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合称“吴门四家”。文征明自幼习经籍诗文,喜爱书画,科举道路上却充满坎坷,十次应举均落第,直至54岁时被推荐为贡生,授职于低微的翰林院待诏。后目睹官场腐败,57岁时辞归出京,回苏州定居,自此之后,潜心诗文书画,以戏墨弄翰自遣。文征明通晓各科绘画之艺,擅各种细粗之法,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,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,竟日不倦。 晚年声誉卓著,号称“文笔遍天下”。除诗书画卓著成就和影响之外,其人品也历来为世人所重,世称儒者典范。
文征明书画造诣极高,涉猎全面,无一不精,其画虽学沈周,但风格异出,自成一格又一专多能,能青绿,亦能水墨,能工笔,亦能写意。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兰竹等无一不工。文征明的艺术书画艺术成就,除了得益于前辈和自身刻苦之外,跟当时祝允明、唐寅、王宠等人紧密交流相互切磋相关很大,画风书风浸染促进,品格风骨超然傲立。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而闻名,尤擅长行书和小楷,他的书法温润秀劲,稳重老成,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。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,门人、弟子众多,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。他的书画艺术的成就和气格对后世着有深远的影响。
文征明 -代表作品
|